打击贪腐庸碌之辈,空出职位,从而废除三公九卿制,这也是对权力的一次妥善使用。
而在废除三公九卿制之前,也需要对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。
高澄与亲信们商议后,明确了中书省决策、门下省审核、尚书省执行的原则。
为何高澄批阅奏折从未经过门下省审核?
太昌元年(532年),在高澄建议下,被高欢拥立的元善见,投桃报李,加授高澄侍中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而侍中,正是门下省主官,这也能理解高乾为何因丢了侍中一职而闷闷不乐。
之所以只说高澄掌控中书、尚书两省,只因为在高氏掌权以后,侍中长期保持四人及以上的规模。
因司马子如出洛,转任并州刺史,卸下侍中一职。
如今洛阳城中只有高澄、高隆之、李元忠三位侍中。
但是因安定晋阳之功,孙腾将被调往洛阳,加侍中,授三师之一的太保衔。
而往洛阳养病的段荣也被授予侍中一职,加三公之一的司徒一职。
高澄对于权力有着自己的野心,如今三省之中,已有两省在握,他计划将门下省也完全掌控,真正做到集决策、审核、执行于一身。
如此一来,必须改变五位侍中并存的局面。
但这四人全是高欢、高澄两父子的心腹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采取打压手段。
所能做的,无非就是官职置换。
由于高澄就任中书监,职权与其相同,位次稍逊的中书令不敢与他同列,已经请老归乡。
高澄也属意将段荣由侍中、司徒改任中书令。
姨父来洛阳本就是养病,不可能以中书令的身份与自己争权。
而中书令也断然不会辱没了段荣的身份。
五名侍中以去其一,只剩四人。
高澄留幕僚们继续在大堂商议,自己在高季式等人的护卫下,往府衙厢房向高欢手书一封,请他在晋阳为尚书右仆射、侍中李元忠空出相应的职位,调其北上。
这也是高氏晋阳-洛阳军政二元制的特殊体制,所带来的一项便利。
官员无论是调往晋阳,或是任职洛阳,都不会视作被驱离权力中央。
高澄相信高欢会做好相应的安排,偌大的相国府与中外府,安置一个李元忠并非难事。
况且李元忠在洛阳也待了五六年,是时候做出调动。
一封书信,四位侍中又去其一,只剩三人,即高澄、高隆之以及收到来自洛阳的调令后,即将南下的孙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