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节
这是属于朝廷政务的范围,舒良并不熟悉,但是今日成敬也是跟着过来的。
闻言,便上前道。
“回陛下,确实如此,自四月份兵部得报苗人起兵作乱,如今已有足足八个月。”
“前番兵部呈上来的军报说,三个月前,王骥已率兵抵达辰州,但因贵州一带地势复杂,山高林密,苗人各部分散,总数达十万余,暂未大举出兵。”
“山高林密,苗兵分散?”
朱祁钰冷笑一声,别人不知道,但是他对于苗地的情势,却是知道的清清楚楚的。
苗人此次叛乱,固然声势浩大,但是实际上装备简陋,战力不足。
加之和朝廷相持近八个月,苗地的许多物资都已经严重短缺,王骥手握十万重兵,真要是大举进军,要不了两个月,必能决出胜负。
他之所以按兵不动,是在挟寇自重!
王骥此次动兵十万,原是为了征伐麓川,但是久战无功,靡费财力,在朝堂之上,数度遭到弹劾。
保下他的不是别人,正是王振!
事实上,土木之役以后,朝廷上对于王振一党进行清算,也有御史言官重提此事。
但是他的情况和石璞不同,石璞行贿得官,是板上钉钉的事实,且石璞提督军务的福建叛乱,当时已经接近尾声,本就该召回京师。
可苗地这边,苗人连围数城,气势正盛,很快就聚集了十万余众,但是负责剿乱的征南总兵官宫聚手中,却只有不到两万人。
加之当时边境危急,朝廷无力派军增援西南,因此,只能就近调派王骥的麓川大军。
何况,王骥的确是王振保下的,但是他做事要谨慎的多,并没有证据能够显示,他曾向王振行贿或者是有其他不法的行径。
因此,这件事情勉强还是能够归于正常的军务范围内。
毕竟,王振当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,他在太上皇的面前,对于很多事情都有发言权。
不能因为他替王骥说了几句话,就定王骥为他的同党。
出于这些考虑,七卿大臣们商议过后,最终还是压下了对于王骥的弹劾。
但是,这正是王骥的盘算。
他就是怕自己会被王振牵连,才迟迟不肯动兵攻苗。
不过,这回既然他自己送上了门来,朱祁钰也就不客气了,轻哼一声,他吩咐道。
“成敬,你去将内阁的王翱,俞士悦,兵部的于谦和后军都督府的石璟召进宫来。”
“就说苗地叛乱已久,王骥身为总兵官,忧惧避战,迁延不进,置苗地百姓于水火,朕要罢去他的总兵官之职,另派得力大臣,剿平苗乱。”
如今朝廷虽然已经封印,但是若遇紧急军务,也还是要处置的。
至于天子要换总兵官算不算紧急军务……这就要见仁见智了。
朱祁钰说的坚决,但是成敬却没有立刻离开,而是迟疑片刻,方道。
“皇爷,虽说苗地之乱迁延已有一段时日,但是以此为由更易总兵官,只怕外朝的老大人们不会轻易同意。”
“何况如今各衙门已经封印,此事也非需要立刻决断之事,就算是内阁拟了诏书,六科那边只怕也……”
成敬没有继续说下去,但是意思已经表达的足够明白了。
这件事情虽然是军务,可委实算不上是紧急,十万大军的总兵官,也不是说换就换的。
前线的战局瞬息万变,攻守之道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。
因此,如果不是前线的提督军务大臣上本弹劾,忧惧避战,迁延不进这个理由,着实是不够充分。
再加上如今朝廷已经封印,这诏书能不能拟出来还两说,就算是拟出来了,恐怕到了六科也会被封还。
这种风险,成敬必须给看起来生气的有些昏头的天子提个醒。
不过朱祁钰却摇了摇头,道。
“你放心,朕有分寸,你只管去召他们过来便是!”
陈年真相
景阳宫暖阁当中,成敬见朱祁钰如此说,便不再多说什么,行了个礼便要退下。
不过,他没走两步,却又听朱祁钰道。
“对了,把工部的陈循,还有内阁的高谷,都一并叫过来!”
成敬的脚步顿了顿,脸上有些迷惑,他越发的看不懂天子这番举动的用意了。
既然要换总兵官,那么召兵部尚书于谦和五军都督府的石璟,都是理所当然的事。
搭上一个内阁的俞士悦,是因为他如今在内阁当中,负责票拟兵部相关的政务,若要拟诏,还需内阁来做。
但是这和高谷这个内阁次辅,还有陈循这个工部尚书,又能扯得上什么关系?
≈lt;div style=≈ot;text-align:center;≈ot;≈gt;
≈lt;script≈gt;read_xia();≈lt;/script≈gt;